最近两个月,一种急性热性、高致死率且主要以大猪为主的猪传染病,正在肆虐猪场,造成猪场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猪场老板们带来恐慌。


其实,该病并不可怕,只是该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前期确诊比较困难,因前期不能及时确诊,也谈不上有效治疗。给随之而来的大批发病和高死亡率埋下伏笔。等到后来出现典型的皮损,才恍然大悟,哦!原来猪丹毒是罪魁祸首。这时候虽然不能说为时已晚,但惨重的经济损失、惊恐和身心疲惫已经领教了。


康大夫兽医顾问张米申老师在公开课上和大家交流了猪丹毒这种猪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尽早确诊要点及如何简单而有效的治疗,特别重点介绍了易被误诊为蓝耳病的“无疹块猪丹毒”的鉴别诊断。


一、流行特点


本病呈地方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夏季严重,主要发生于架子猪。哺乳和成年猪发病少。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大猪在隐性感染后能得到主动免疫,哺乳仔猪可从母乳中获得免疫力。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染,猪吃了病猪的排泄物或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均可感染。另外,吸血昆虫、皮肤的创伤以及内源性都有感染的可能。国外资料显示:3月龄以上的猪易感染该病。这种在我国濒临灭绝的疾病。近年又卷土重来,2011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均有发病报道。


二、临床症状


1、急性病例个别猪突然发病死亡


体温升至42℃以上,用退热药往后,有的病猪病症很快减轻,经过一天左右的时间,如不能及时针对病因治疗,病情很快变坏,且皮肤出现紫黑色连片斑块。走路僵硬形如踩高跷。喜卧、强行驱赶时或接近时,立即走开或短暂站立,有的可能出现尖叫声,表现烦躁和愤怒。一旦解除驱赶,很快又卧下。。在站立时,四肢紧靠,头下垂,背弓起。减食或食欲废绝。大猪和老龄猪粪便干硬,而小猪表现腹泻。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红斑大小不一,多见于耳后、颈下、背、胸腹下部及四肢内侧,后瘀血发紫。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病猪可能在见到或触到疹块病变前就死亡。哺乳仔猪和刚断奶小猪,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不超过一天。


2、亚急性(疹块型):


体温41℃以上,颈、背、胸、臀及四肢外侧出现多少不等疹块。疹块方形,菱形或圆形,稍凸于皮肤表面,紫红色,稍硬。疹块出现1-2日体温逐渐恢复,经1-2周痊愈。


3、慢性型:


急性或亚急性猪丹毒耐过后常转变成慢性型,以破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皮肤结节坏死并且发黑,表皮坏死增厚似结痂“盔甲”状。耳尖也可能烂掉。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心内膜炎:往往引起心脏杂音,突然衰竭而死。消瘦、贫血。


各类型猪丹毒图片:



三、病理变化


唯一具有诊断意义特征病变是:菱形或方形疹块病灶。当这种病灶全身化时,是一种可靠的败血症的标志。急性猪丹毒:皮肤弥漫性出血,特别是口鼻部、耳、下颚、喉部、腹部和大腿的皮肤。肺脏充血和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胃、十二指肠、空肠:粘膜出血。肝脏:充血。脾明显肿胀,呈樱桃红色是典型特征性病变。肾皮质部有斑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但应注意急性败血型剖检极易与败血型链球菌等败血症混淆,应注意区别。


疹块型:与急性临诊症状相似。


慢性猪丹毒:主要病变是增生性、非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常为瓣膜溃疡或菜花样疣状赘生物。


脾明显肿胀,呈樱桃红色;肾皮质部有斑点状出血和灰白色坏死灶。



四、尽早确诊要点


1、新流行特点:生长猪和母猪,经产母猪发病、死亡率均高。初期健壮猪突然死亡1~2头,以后陆续发病和死亡。


2、临诊症状:败血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2℃以上,皮肤发绀。12小时内就可死亡。


慢性:表现疹块、心内膜炎及关节炎。


3、病理变化:急性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肾肿大,大红肾。慢性病例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4、发现一头猪发病,在用青霉素治疗病猪的同时,全场用阿莫西林拌料和饮水,很快终止流行。


五、简单而有效的治疗


1、预防:在非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素丝菌感染。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进猪前做好预防接种疫苗工作,待产生免疫力后再引进,进场后,还应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待无发生疫情后,方可混群。


2、治疗:①首选青霉素类药,并且加大剂量,每千克体重5万IU,肌肉注射,每天2次。


②全群投药,可用阿莫西林粉拌料或饮水。


本文摘自张米申老师康大夫专家公开课“猪病图解”实战课堂,已有1万多听众交流学习,张老师公开课以大量临床实图讲解猪病,直切要点,适合所有养猪和希望提高技术素养的兽医小伙伴。听课方式:关注康大夫好兽医(kdfhsy)公众号——公开课百科——猪病图节课选着倾听!